温州文博会今开幕 洞头展馆吸人眼球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如果说,无善无恶具有超道德的意义,那么,它就是绝对目的或终极目的,也就是绝对的善。
所以,岳麓书院学科建设的方向,总是和岳麓书院有着密切的关联。岳麓书院千年办学传统而不辍,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教育传统与教学方法,为现代岳麓书院的教书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。
同时也体现在对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、教学方法的吸收上。三十年代末,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在四川创建复性书院,五十年代初,国学大师钱穆又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,致力于国学传统的研究与传播。迩言之,这也是一个关系文化传统承继与创新的跨世纪工程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没有中断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,然而在近代自我更新的进程中,它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,加上腐朽的清朝廷已经失去了包容外来文化的大气和从容,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践踏和遗弃。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。
根据书院教育的这一特点,近年来我们把书院的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硕士、博士的层次。岳麓书院的御书楼仍是我们的古籍图书馆,古代斋舍是我们的研究室,古人讲学的明伦堂仍是我们给研究生授课的场所。又说: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人类中心论是西方现代化的精神支柱。道理很简单,因为任何时代,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价值为支撑的,而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,决不能取代人文价值。[3] 荀子所说的天,当然不是宗教之天,而是自然之天,但他认为,自然之天正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根源,因而也是礼即社会文明的根源。正因为如此,真正的问题出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上,也就是说,人在自然界居于什么地位、对自然界应持什么态度,在这些问题上,显然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或颠倒,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是人类自己惩罚了自己。
但所有这些,都有一个出发点,就是承认自然界是生命之源,因此,开发利用时要以爱护和尊重自然界为前提。有人可能举出中世纪哲学的例子,认为那并不是理性主义,而是信仰主义、蒙昧主义。
从孔子(老子更不用说)开始,天已经从宗教神学的上帝转变成具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。思的作用就是通,所以又叫思通(周敦颐语)。前面说过,自私而用智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,对于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。在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中,居于支配地位的是人类中心论。
这里又涉及争论已久的所谓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。因为窗前草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意。我们完全有理由说,否定人文价值的作用,正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。只有后现代主义对这一传统进行了批判,但是后现代主义对什么是理性、什么是非理性的界定,依然没有离开大传统。
天即自然界既然是生之本,因而是礼之本,当然要受到尊重,决不亚于对其他二本(指先祖、君师)之尊敬。其三便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与热爱,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。
仁作为道德情感就是同情和爱,由于仁的根本来源是天地生生之德或生生之理,而生之德或生之理对人和万物都是一样的,因此,仁者不仅要爱人类,而且要爱万物。人与万物的区别,只在于人能推而物不能推(程颢语),推是由己及物的推理,也就是思。
正是在这里,需要重新反思和继承传统哲学的人文价值。它有丰富的价值内涵,与存在主义所说的生存决不相同。以诚待人,将心比心,就能尽人之性。即使是单从利益方面说,如果能这样做,那么,得到的比失掉的要多得多。因为工业社会无论从哪方面说,对于自然的开发与利用,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。他所说的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既有美学上的情感体验,又有伦理学上的自然关怀。
在天人之间,本来就没有一条鸿沟或界限。因为他们认识到,无论是社会群体中的人,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,其生命的根源都在于自然界。
或许有人说,冷战结束以后,时代变了,科学技术完全能够用于和平与发展的目的。这样说,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。
我认为,要真正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就应当从人自身做起,从如何实现人性、完成人的天职做起人类对于自然界,只有控制、利用、索取和改造的权利,却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。
那么,目的何在呢?价值何在呢?据说这都是没有意义的,但在我看来,这正是问题所在。但用智是人类本性之一,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,中国哲学一般地反对用智,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性。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、舜,他认为尧之所以伟大,就在于法天而行,唯天为大,唯舜则之[2]。从孔子(老子更不用说)开始,天已经从宗教神学的上帝转变成具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。
有人说,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是农业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的反映,是一种靠天吃饭的哲学,如果说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些作用的话,那么到了工业社会(乃至后工业社会)就完全不能适用了,它与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。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种动植物从地球上灭绝,每天都有成千上万顷土地变成沙漠,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,空气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,城市里已经看不到蓝天与阳光,生命中最需要的东西——水,已经被严重污染,我们的食物里充满了化学药物,各种奇怪的疾病不断出现,竟有人用最新的科学技术——克隆人的办法来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……所有这些都说明,是人类自己在破坏自己的家园。
这里似乎有一种真正的辩证理性,值得我们深思。人与万物的区别,只在于人能推而物不能推(程颢语),推是由己及物的推理,也就是思。
人们不能不深思,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应当如何解决,才能促进人类的继续发展? 这里当然涉及政治决策与各国之间的协商问题,也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,但是最根本的思考应当从人文价值及其哲学基础入手。按照这种说法,人类就只有心甘情愿地接受自然界的惩罚了,而这种惩罚是具有根本性的,因为它是由人类自己造成的。
我们承认,荀子确实有这方面的贡献。我们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对待自然界的态度,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的问题,而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内在价值问题。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,我们需要吸收和发展科学技术,提倡科学上的创造精神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也是如此。我认为,要真正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就应当从人自身做起,从如何实现人性、完成人的天职做起。
其根本特征是,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始终坚信人是中心、是主宰,自然界只是被用来为人类服务的对象。思可说是一个理性范畴,但思的功能正在于打通内外、物我的界限,而不是将人与万物隔绝起来,然后为万物立法。
这被认为是西方的传统,但是这一传统到现代社会,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在中国古代,以时禁发是有实际内容的,何时禁、何时发,都是有详细规定的。